【择高而立 向新而行】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育人体系

供稿单位: 编辑发布:宣传部 日期: 2025-04-17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时期,更是推动教育强省建设全面展开、高位推进的重要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作为河南省食品产业的核心支撑院校,学院肩负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及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双重使命,学院将系统谋划与统筹推进,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汇,促进学科融通,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育人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建立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双向互动机制。通过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将行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解决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院致力于打造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积极引入行业优秀教育资源,与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获批河南省产科教融合“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流动站。与河南链多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基地,与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技术研究院、河南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校外实习教育基地协议,搭建“产科教融合”创新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项目形式管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课程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河南省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学院将合作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市场动态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之中,确保课程内容始终贴合行业发展前沿。例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结合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改进需求,将食品加工新技术、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分别设计基础技能培养、高级技术研发以及创新创业孵化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块,使学生能够从浅入深地掌握专业知识,并逐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此外,通过定期举办校企交流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师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专业精准对接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需求,通过“博士服务挂职、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智库专家”等多种形式实现组团式志愿服务,扎根企业服务、技能培训。通过科技服务生产,催生创新源动力,将科技创新、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打造了河南省产教融合品牌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类专业创新拔尖人才培育”、全省高校基层党支部抓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企业促发展”“百名党员服务百家企业”“食以安为先”等品牌育人项目。在此过程中,学院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学院组建了由党员教师领衔的技术攻关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同时,组织党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食品安全宣传、农村科技帮扶等,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强化科教融汇,激发创新创造新活力

依托冷链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通过引入科研项目案例、开设创新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掌握方法论,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交叉融合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精品课程群。实行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导师制“一对一”、精准化指导,为学生科研素养提升保驾护航。坚持“夯实基础,注重个性,强化能力,突出创新”的培养原则,促进学生与产业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推动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等途径,引导师生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赋能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跨学科团队合作,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通过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还有效提升了其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师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聚焦食品安全、乡村振兴,依托食品专业优势,以“课程化培训+项目化运作+导师制指导+志愿性服务”模式深化实践育人,开展食品安全和食品科技进企业、社区、乡村、基层活动,服务群众达7万余人次。这一模式从多方面入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课程化培训确保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项目化运作锻炼其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导师制指导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而志愿性服务则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夯实,对行业发展的了解更为深入,科研水平、专业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合作,共同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促进学科融通,打造交叉发展新高地

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持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与生态体系。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先后入选河南省重点建设一级重点学科、首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撑的农业科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5‰。学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着力构建跨领域学术研究网络。例如,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入食品包装与功能材料研发领域,推动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发智能化食品生产与检测系统,提升食品产业链的技术含量与效率;结合生物学与化学原理,深入研究食品分子结构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为营养健康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研究边界,还为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院建立健全跨学院、跨学科的人才流动机制,打造一支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师资队伍。通过定期组织跨学科研讨、项目合作以及联合培养计划,促进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资源共享,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此外,学院还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提升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交叉学科平台,如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健康研究院等,为学生及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环境与技术支持。这些平台不仅聚焦于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及营养健康领域的前沿问题,还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大健康产业的全面升级。

学院以此为基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食品类”拔尖创新人才,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