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河南日报以《郑州轻工业大学:聚焦“两高四着力” 扎实推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我校文章,原文如下:
郑州轻工业大学:聚焦“两高四着力” 扎实推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2025年08月08日06版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近年来,郑州轻工业大学在高能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科技创新、高效率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全校科研工作者锐意进取,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打造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牵头重组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在面制品领域的引领力,支撑河南省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7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保障。
同时,精心打造“一中心、三站点、多载体”的立体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郑州轻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线上汇聚学校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实现快速匹配;线下定期举办成果推介会等活动,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面对面交流。通过三个站点对接不同产业集群,依托多类载体实现“入驻孵化促科研、科技创新促转化、转化收益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类)”,郑州轻大产业技术研究院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实现了高能级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的突破。
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始终将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人才强校”理念,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发现培养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针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及省部级一等奖等目标,建立高层次科研项目成果培育制度,汇聚高水平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2024年,学校教师主持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实现了学校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零”的突破,主持获一等奖数量居省内高校第三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共获批43项,其中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面上项目20项,青年基金21项,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居河南省高校第六位。
学校制定《郑州轻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试行)》,启动郑州轻工业大学青年培育基金项目。2024年获批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9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8名、团队2项,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学校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与105家规上企业共建了校企研发中心,其中与中铁工程装备共建的“智能隧道掘进装备校企研发中心”和与双汇集团共建的“肉品精准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校企研发中心”获批河南省校企研发中心。40名教师入选河南省首批“科技副总”,居河南省高校第四位,科研成果在中铁工程装备、格力电器等众多知名企业实现转化应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赋权改革机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跨越式增长
学校在科技成果赋权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制定了《郑州轻工业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管理办法》,通过“先赋权后转化”打消科研人员顾虑,建立了阶梯式收益分配办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共生耦合。
开展试点改革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与收益大幅增长。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增长了200余项,到账经费增加了3000余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成为河南省唯一获奖高校。
面向未来,郑州轻工业大学将继续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这一总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聚焦科研平台布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轻大力量。
链接地址:https://dzb.henandaily.cn/html5/2025-08/08/content_15_1751663.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