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河南日报第10版以《扎根中原育栋梁 锚定一流争朝夕——写好郑州轻工业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为题,报道我校建设发展成就。原文如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峥嵘岁月45载,郑州轻工业大学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坚守扎根中原办大学的理念,为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了千余项高质量科研成果和10余万名优秀人才。
去年以来,学校更是积极融入“十大战略”,参建黄河实验室,深度参与嵩山实验室建设、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漯河市政府共建食品技术创新研究院、共同筹建河南省食品制造实验室,获批省“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项,在建设高水平轻工业大学的道路上捷报频传。
强基固本,夯实特色发展之基
建校伊始,学校就依据国家对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了12个关乎国计民生的专业。“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更加突出内涵建设。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1年学校成为河南省政府部门与国家烟草专卖部门共建高校;2018年顺利更名大学;2020年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又一举拿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坚持以学科为龙头,着力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推进由单科性轻工院校向多学科大学的转变,使学科专业涵盖了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9大门类。日前,在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再新增,目前已达到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数量位居省内高校第4。学校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省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装备智能制造”2个河南省特色学科(群)。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在河南省首轮专业评估中,18个专业排名第1,总数列全省高校第2位。
实干兴校,坚守潜心教育初心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基础+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依照“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搭建人文社科、公共基础、科学素养、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自主发展、集中实践、创新创业等8大课程平台,全面实施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还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向同行,自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实施“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目”以来,学校获批12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牵引,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自教育部启动“四新”建设以来,学校共获批1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改革,以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为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自2019年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以来,学校共获批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数量位列全省第3。强力推进双创教育工程,完善双创教育顶层设计,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纳入本科毕业要求。学校相继获批河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和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立足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及各类学科性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70位,位列省内高校第2位。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增强“第二课堂”育人能力。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结合相关专业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多年来,培养了10余万名毕业生广泛服务于全国轻工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领办、创办了100多家亿元以上企业。全国食品、烟草、家电、日用化工等轻工行业龙头企业的大批中高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均毕业于该校。学校毕业生、深圳喜德盛自行车公司董事长谭伟龙,不仅将自己生产的自行车作为仅有的一个代表轻工行业的产品带进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而且还在国外打开了一片天地,使中国品牌响震世界。
躬耕学术,坚定科研济世之志
学校坚持把研究放在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上,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推进行业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示郑州轻工业大学的担当和情怀。
学校坚持面向行业、服务社会,加快学科平台的开放共享、优势融合。“食品生产与安全”“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落户,为食品行业和环境治理领域汇聚了力量;食品低温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成投用,为相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还依托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及学科平台,充分发挥在香精香料、锂离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加工、轻工机械、智能控制、工艺美术等领域研究优势,大力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参与完成的“定向转化多元醇的生物催化剂创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大型重载机械装备动态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3年,主持获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省内高校前2位,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180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数、NI排名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优化政策导向,激发内生动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与漯河、禹州、虞城、青岛颐中集团等政府或企业开展大型产学研对接和成果转化活动,近4年共签订横向合同1580余项,催生了“芍药籽功能性成份选择性提取及其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产品成形检测关键应用技术及产业化”“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消防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红外热成像实时在线测温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多项重大成果转让。“纺织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MES系统开发与应用”助力华茂集团实现智能制造,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应用平台,被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在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下,学校将科技扶贫作为重要科技工作,先后派出9个科技扶贫小组赴濮阳市台前县、驻马店市泌阳县、商丘市虞城县等地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组织20人次各类专家学者开展了多场技术咨询活动,落地2项科技成果转化,获批河南省虞城“智能工量具”科技服务团1个,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省重点研发与专项(科技攻关)申报中,学校连续3年获得立项率全省高校第1,立项总数持续位居省内高校前3。依托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领跑全省各高校,连续4年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00强。
擦亮底色,凝聚以文化人之魂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凝聚作用,构建了思想、教育、文化于一体的大学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管理人、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凝聚人的良好氛围。
学校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服务管理各个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个领域。近年来,学校涌现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最美大学生”赵永博等先进个人和“最美轻院人”等先进群体,焕发着无限的榜样光辉。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先后举办了3届“最美轻大人”选树活动,每年开展文明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评选,涌现了一批师德高尚、敬业爱生的模范教师。组织优秀学生群体开展“轻院学子·榜样力量”集中宣传和巡回报告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文明之火成为师生前行的明灯。建立了电子科技博物馆、特色成果展厅等多处文化育人场所提升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其中电子科技博物馆于2021年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托“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公益广告创作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文化创新平台,常年开展文化学术专题研究,打造了“经典诗词吟诵”“民艺美育坊”等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化育人专项,涌现了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首批河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重点建设项目等一批文化建设精品。
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严格教师引进,把好用人第一关;严格教学管理,把好课堂核心关;严格教材选用,把好学习重要关;严格教师管理,把好育人关键关,使“严”的文化和“实”的作风有机融合起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育人效果。学校始终坚持德育首位原则,率先在河南省高校中施行了德育学分制,强化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开展以德育学分制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优化了德育工作方法、途径和育人环境,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建设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数十年历尽艰辛,学校取得了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面对不一样的“风景”,郑州轻工业大学将以“识变、应变、求变”的发展观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再出发,倍加珍惜好形势,持续保持好气势,奋力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通讯员: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