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中国共产党纪念文化的三重逻辑

供稿单位: 编辑发布:宣传部 日期:2023-11-19 设置

11月17日,光明网以《中国共产党纪念文化的三重逻辑》发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天弘学术文章。原文如下:

在中国,纪念活动扮演着传承光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角色,既是强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借助纪念活动表达主张、阐释纲领,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纪念活动为视角来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构、赓续党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渊源: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仪式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塑造具有莫大的潜在影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典》中的“五礼之仪式”,从涵义来看,“礼”更接近现今“仪式”的一般意义,“仪式”的涵义乃偏重于规制、法度。《礼记·祭统》指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强调了“礼”在治理百姓中的重要性,于“治人之道”中居为榜首;而在各种“礼”中,祭礼的地位极高,为五礼之冠。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古以来国家的祭礼与军事就齐名并价,均被看作是国家之大事,由此可见祭礼对于国家统治来说兹事体大,不容忽视。《礼记·祭义》中“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性。此外,中国古代的祭礼具有严格等级,天子普遍祭祀群神万物,诸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封国的山川,卿和大夫祭祀礼仪所规定的五祀和祖先,士和百姓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由此看来,祭礼在传统中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意识形态教化功能。

尽管现代纪念活动的纪念主体、纪念客体以及纪念诉求等与传统国家祭祀规制存在一定形式的同构性,但古代祭祀文化通过政治迷信、权利迷信等禁锢臣民的思想,以国家统治来规制社会和臣民。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本着人民至上的原则,通过社会和人民来巩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纪念文化,通过纪念一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者重要节日纪念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家国情怀、民族文化的有效连结,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文明成果。

二、理论基础: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注重对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纪念,通过纪念活动汲取精神力量、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进行理论反思,更好地进行革命动员、推进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纪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纪念活动的讲话、著作,不难发现,这些纪念性文本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开展纪念活动的理论逻辑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波兰起义、巴黎公社等周年纪念中发表的讲话和演说,为“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等国际性节日作的提词,发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纪念性经典著作,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纪念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中所开展的一系列重要活动。

恩格斯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谙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通过纪念性语言技巧,将这种携带革命“意图”的观念与具体纪念客体互为渗透,获取公众信任,逐渐转换为实践行为。尽管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可能互无关联、互不相识,但却能抱有同一个革命目标。纪念活动中所深藏的革命共同意识,在纪念活动中被不断塑造、加强,最终被内化为社会公众意识中的认知对象,铸造出一种公众共同的集体情感。正如恩格斯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曾指出的,而巴黎公社的周年纪念日,则成了全体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共同节日。世界各地被压迫的工人阶级由于共同的革命节日,其集体性的革命意识形态被不断强化,因而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共同斗争中抱有极为高涨的信心,表现出同一的极强的组织性、纪律性。

三、实践赓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纪念文化。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军阀的混乱,民族危亡、政庞土裂、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通过动员、组织群众开展对马克思、列宁、十月革命、巴黎公社等的纪念活动来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理论;为适应革命的新形势、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将“九一八”“一二八”“七七事变”等历史事件纳入到纪念活动中,扩大和增强纪念效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纪念活动的开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强化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塑造中国人民自我身份认同、培养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及历史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出台了大量规范纪念活动的政策,相关纪念资源的学习文件与活动指示的下达以及纪念活动开展的周期性和固定性,促使中国共产党开展纪念活动的体系愈加完善,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沿袭以往的纪念活动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设立了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依托纪念活动形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厚植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塑造人民群众的民族信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动员引导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

 

链接地址: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3-11/17/content_36973662.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