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学院刘春森教授在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科研成果

供稿单位:新能源学院 编辑发布:宣传部 日期:2024-04-01

我校新能源学院/“新能源汽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刘春森教授与河南工业大学李晶晶博士合作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IF = 32.086)上发表题为 “A Full-Device Autonomous Self-Healing Stretchable Soft Battery from Self-Bonded Eutectogels” 的研究论文(Adv. Mater., 2023, 35, 2208392)。谷超男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王梦珂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春森为该论文第一通讯作者,郑州轻工业大学为该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全电池自发自愈合、全向本征高拉伸全低共熔凝胶软电池的设计构筑

传统能源存储器件由于受到材料本身固有刚性的限制和制造工艺的可行性要求,通常具有有限的可拉伸性,在反复弯曲、拉伸和电化学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机械损伤从而降低电化学性能。对此,全电池水平的自愈性对于恢复其机械完整性和电化学功能尤为重要。尽管自愈可拉伸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使电池每一组分都具有本征的自愈性、优异的可拉伸性和合适的机械强度,同时又保持多组分之间有效的电荷传输和优异的界面粘附性,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本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全组分低共熔凝胶的材料设计和器件组装策略,通过低共熔凝胶电解质、正极、负极和基底的自键合相互作用制备了首例全低共熔凝胶软电池(AESB)。该电池具有优异的全向本征拉伸性(>1000%面积应变)、全电池自发自愈性以及高低温耐受性(–20 ~ 60 °C)。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AESB可以在全电池水平上有效地恢复其力学和电化学性能,并能够实时自修复灾难性的机械损伤。同时,AESB具有优异的用户可定制性,可根据需求构筑任意形状的三维电池,为未来可穿戴技术和嵌入式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平台。

刘春森教授是我校唯一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和自主培养的第一个河南省特聘教授(202312月全省届满考核优秀)。近年来一直围绕多元分子基功能材料开展研究工作,领导团队成员在本领域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上实现了多次重大突破,为提升我校相关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目前,该团队已成功发表能源类顶刊Energy Environ. Sci. 1篇;材料类顶刊Adv. Mater. 1篇;Nature系列1篇;化学类顶刊 4 篇(Angew. Chem. Int. Ed. 3篇,J. Am. Chem. Soc. 1篇);化学类顶刊综述Coord. Chem. Rev. 3 篇;总被引用超过10000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0.1%热点论文14篇。

此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207213821802033U1904215)、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0IRTSTHN003)以及河南省特聘教授计划的支持和资助。

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8392

 

刘春森教授简介

刘春森,教授,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化学会/河南省化工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多元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包括纳米结构化凝胶软材料及MOF基多孔材料等。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合计5项,中原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杰青/杰人省部级重要人才项目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截至目前已在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oord. Chem. Rev.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10JCR一区论文的49篇,ESI高被引论文12篇,0.1%热点论文2篇,总被引用>10000次。连续多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化学类,斯坦福大学发布)。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3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