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豫教思语以《创新路径何寻?骨干如何培育?这场研讨会共话辅导员工作室“升级攻略”》为题,报道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我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主办,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孔馨雨工作室承办的“育见未来 赋能成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创新发展与骨干培育专题研讨会举行。原文如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我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共享与创新实践,9月12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指导,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主办,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孔馨雨工作室承办的“育见未来 赋能成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创新发展与骨干培育专题研讨会举行。
研讨会现场
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处)副部长、副处长王楠出席会议并致辞。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任怡、许森、孔馨雨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孔馨雨工作室主持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孔馨雨主持。
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处)副部长、副处长
王楠致辞
王楠简要介绍了郑州轻工业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和辅导员工作室的培育开展情况。她表示,此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全省优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动能”和全省高校辅导员骨干的“育人智慧”,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道路,并呼吁同仁畅所欲言、互相“取经”,直面真问题、碰撞新思路,助力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孔馨雨工作室主持人、
郑州轻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
孔馨雨主持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理论申报方法和工作品牌建设
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任怡工作室主持人、
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
任怡
任怡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理论入手,分析了辅导员工作室的三大职责、支撑体系、布局方法等,重点从工作目标、建设基础、四大关注点等方面讲解了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实务。同时,她详细拆解了辅导员工作室申报书的撰写方法,明确了申报重点,对推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培育特色品牌项目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和明确的建设方向,为辅导员个人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解锁育人新场域——辅导员工作室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许森工作室主持人、
河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辅导员
许森
许森详细介绍了所在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运营模式与活动开展成效,并着重分享了河南工业大学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精心打造AI辅导员智能体,着力构建辅导员数字人形象,开发智慧化学工信息系统,借助大数据与智能化手段等,以鲜活、立体的虚拟形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思政教育管理的精准化与高效化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
与会教师认真学习记录
会上,郑州轻工业大学校级优秀辅导员工作室代表进行交流展示。
王楠分享了工作室聚焦“数字赋能+思政育人”,围绕辅导员工作标准化与模块化建设、智慧学工、网络思政三大方向开展的系统探索。工作室牵头编制了《河南省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时、分类操作指南》,获全省推广;开发AI助手、预警系统与成长画像平台,推动精准思政;打造“轻大学声”网络矩阵,强化价值引领。未来,工作室将着力提升数智素养、深化协同攻关、构建内容共同体,持续赋能辅导员队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Find Me”心语相伴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
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
姚少华
姚少华就工作室立足学生心灵成长,构建的“微体系”和三维“心”矩阵进行交流。工作室用“微档案”守护“心灵成长”、“微场景”链接“润心铸魂”,破解学生对心理健康“不了解、不沟通、不敢说”的痛点;用“微活动”激发“正向能量”,积极探索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发现—帮助—疗愈”自我成长的同时,让每一位辅导员也能在育人过程中不断成长。
与会教师分为三个小组,围绕“工作室如何设计系统化的骨干成员成长路径”“激励与考核机制如何有效促进工作室成员内生动力”“'传帮带'模式在工作室中的实践与优化路径”三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辅导员们结合各校实际和自身工作经验,剖析了当前工作室建设面临的共性难题,探讨解决方案,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与建议。
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高级主管
张晓田
张晓田表示,第一小组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梯队培养机制,明确了各阶段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探索建立“新入职—成熟期—专家型”进阶式培养模式,助力辅导员实现从“事务型”向“专家型”的转变。
姚少华表示,第二小组聚焦研讨主题,提出应建立健全以价值认同为导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多层次激励机制,完善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真正激发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活力。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刘心睿
刘心睿表示,第三小组多位辅导员介绍了各校推行的“导师制”“结对子”“工作坊”等有效做法,并提出要让“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让“单向付出”变成“双向成就”,从而使“传帮带”由一种模糊的、依赖个人魅力的“情感联结”,升级为一种清晰的、可复制、可考核的“项目赋能”。
此次研讨会以专业化的议题设计、多元化的交流形式,共同聚焦工作室的创新路径与骨干培育之道,为我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搭建了一个互通有无、共谋发展的平台,有效促进了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之间的互学互鉴,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提质增效注入了新活力。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强各工作室联动,聚力将研讨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共同为推动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