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庞大的考生数量,使得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也持续升温,部分机构收费达数万元,主打“大数据精准填报”“专家一对一指导”等。高价服务背后,既有家长对科学规划的需求,也存在市场过度营销的现象。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是“焦虑税”吗?如何平衡信息获取与合理消费?本期观潮将与大家一同探讨,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是否物有所值。
高价服务不是“志愿焦虑”的良药
当“高价填报服务”难避滑档风险,当承诺偏离实际价值,其核心便滑向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升学焦虑进行短期牟利,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破解之道,重在“疏”“堵”结合:教育部门、高校应主动作为,利用官方平台、公益讲座、权威AI工具,提供免费、透明、动态更新的信息支持体系。
我有几点建议,供焦虑中的家长参考:优先利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目标高校招生官网、省级招办官网等权威免费资源。警惕过度承诺与“保录”噱头,志愿填报并非“一锤定音”,高校转专业、辅修、升学等通道日益畅通。与其孤注一掷押宝“有偿服务”,不如面向国家人才需求,结合孩子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共同参与研究,培养其信息搜集与自主决策能力,填报合适志愿。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